微软刚完成了一笔今年游戏界最大收购案,以2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独立游戏《Minecraft》及其开发商Mojang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5年来微软收购的那些游戏工作室。
FASA STUDIO (1999年)
微软于1999年收购了FASA互动,一家从桌面游戏制作商FASA集团分拆的公司。FASA互动成为微软游戏工作室下属的一部分,并被改名为FASA Studio。
FASA主要聚焦于机甲游戏领域,制作了《机甲指挥官》(MechCommander)1和2,《机甲战士》(MechWarrior)4,《机甲先锋》(Mechassault)1和2。从2003年起,其创造领域突破了步行机甲游戏方面的限定,用《机甲战士》系列的引擎制作了动作飞行游戏《血色苍穹》(Crimson Skies)。
2007年,微软发行了FASA的最后一款游戏:《暗影狂奔》(Shadowrun),一款融合第一人称射击和惊悚的角色扮演游戏。这款游戏发行之后又过了三个半月,FASA Studio被微软关闭。
微软之后将FASA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授权给了FASA原创始人乔丹·维斯曼(Jordan Weisman),其创立了一间新的名为Harebrained Schemes的工作室,并已重启了《暗影狂奔》系列游戏。
BUNGIE (2000年)
BUNGIE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第一人称射击系列游戏的制作商,其代表作有《神话》(Myth)系列和只出过一作的动作游戏《奥妮》(Oni,日语中“鬼”的发音)。当然,其最知名的游戏还是《光晕》(Halo)系列。
微软在第一代《光晕》发布之前拿下了Bungie,从此这系列招牌游戏被Xbox和Windows PC所独占。这系列共卖出超过4600万份拷贝,获利超过30亿美元。Bungie于2007年重获自由之身,但其最挣钱的游戏的系列版权仍归微软所有。
在制作完两款《光晕》游戏新作之后,Bungie转身投入到了动视的怀抱,其最新的游戏是刚刚发售的《命运》(Destiny)。
DIGITAL ANVIL (2000年)
Digital Anvil由《银河飞将》(Wing Commander)的制作人克里斯·罗伯茨(Chris Roberts)于1996年创立,直到2000年,Digital Anvil才发行了其首款游戏《星际枪骑兵》(Starlancer),同年公司卖给了微软,罗伯茨在收购完成后离开了公司,但仍参与了《自由枪骑兵》(Freelancer)的制作,《自由枪骑兵》的评价颇高,于2003年3月发售。
同年5月,Digital Anvil发售了工作室成立之后的第三款游戏,这是一款第三人称动作游戏,名为《野蛮力量》(Brute Force),尽管这款游戏叫好又叫座,但Digital Anvil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制作过任何游戏。Digital Anvil的员工于2005年被分配到其它工作室,Digital Anvil于2006年被微软关闭。
责任编辑:康康
收购
微软
1.75亿 | 未成年网民1.75亿 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3.1% |
692.59亿 | 拼多多市值超京东 拼多多总市值约692.59亿美元 |
2倍 | 任天堂1至3月利润暴涨2倍 动物森友会创销售记录 |
9.56亿 | 动视暴雪发布Q1财报:微交易收入9.56亿美元 |